九月的吐鲁番,暑气仍未褪去,骄阳热烈,“火洲”地下却是另一番光景——坎儿井汩汩流淌,清凉的雪融水一路欢唱,浇灌着吐鲁番的葡萄,滋养着这片绿洲。
“那儿就是坎儿井水的源头。”站在办公室窗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甄世磊指着远处的天山告诉记者,“吐鲁番干旱少雨,先辈们运用智慧,用坎儿井引来了生命之源,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保护好坎儿井。”
一次申遗的牵动
吐鲁番自古便被称为“火洲”,属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炎热干燥,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仅约16毫米,蒸发量则高达3000毫米以上。
这种自然条件似乎并不利于发展农业,但吐鲁番却又是著名的瓜果之乡,“吐鲁番的葡萄”更是名声在外。当地的乡亲们介绍,造就这一“奇迹”的,是他们祖祖辈辈依赖的坎儿井,“这里河流少,但来自天山的雪水,经过坎儿井的引流,解决了我们的用水问题。”
作为吐鲁番的特色水利工程,坎儿井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2006年被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就有记载,时称“井渠”,是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灌溉系统,主要是截取地下潜水用于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名字叫“井”,更准确地说是一条水渠,主要由暗渠、明渠、涝坝、竖井等部分组成。其中,暗渠是地下渠道,明渠是地面渠道,涝坝是蓄水池,竖井是修建坎儿井时的施工井和通风管道。记者驻足在坎儿井微缩模型前,散落在地表的那一串串竖井如同大地的眼睛,默默注视着这片绿洲的兴衰。
吐鲁番有坎儿井1108条。近年来,吐鲁番市累计投入近1亿元实施了七期坎儿井保护利用工程,加固维修坎儿井165条;推进艾丁湖生态保护治理项目(二期),投资1.47亿元改造防渗渠399.54公里、加固坎儿井93条。把“灯葫芦”替换为现代检测仪、将棉绳升级为钢丝绳、从推进葡萄高效节水灌溉到推动艾丁湖生态治理……坎儿井的保护工作从未停步。
2023年初,吐鲁番市启动了吐鲁番坎儿井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坎儿井是吐鲁番的生命之脉,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市委、市政府推进文化润疆的重要举措,检察机关必须主动融入、全程护航。”吐鲁番市检察院党组书记、副检察长戴彤表示。
自此,吐鲁番市县两级检察院检察干警深入戈壁绿洲,摸排保护状况。吐鲁番市检察院与当地文物、水利部门召开联席会,签订开展坎儿井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协作意见,携手保护坎儿井。
一条井渠的治理
“坎儿井旁边凉凉的,我们小时候都在这玩,我们的‘巴郎子’(小伙子)也在这里玩。”村民买吾兰·买明的家就在布特坎儿井边,记者实地采访时,他正在用井水泡馕吃。他随手递给记者一块馕,麦香浓郁,透着井水的清凉。
布特坎儿井是吐鲁番坎儿井中的一条,全长约5200米,有182个竖井,井水流经葡萄镇、恰特卡勒乡等多个乡镇,是当地的灌溉主渠。2023年,吐鲁番市高昌区检察院在对辖区坎儿井保护现状开展摸排时,发现布特坎儿井存在保护范围内未设置标志说明等问题线索,初查后于同年4月7日立案。
甄世磊介绍,经调阅资料、现场勘查发现,吐鲁番市高昌区政府于2009年公布以坎儿井竖井口为中心向左右平行延伸30米为坎儿井保护范围,但文物部门未设置文物保护单位标志、保护范围内没有防护围栏;11处井口年久失修、裸露、坍塌,无法辨别井口的具体位置;部分群众在布特坎儿井附近随意取土、倾倒垃圾,破坏坎儿井周边环境,垃圾掉落渠中污染水源;散落在居民区附近敞开的7处井口存在人、牲畜跌落风险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吐鲁番市高昌区检察院依法向该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下称“文旅局”)、水利局和恰特卡勒乡政府制发检察建议。
“收到检察建议后,我们在关键节点设立了文物保护标志牌,清晰标注暗渠走向。”高昌区文旅局文物科科长木拉提·乃吉木丁说,“现在村民路过坎儿井,都知道这是要保护的宝贝,很少有人再乱倒东西了。”
高昌区水利局党组成员、水管总站站长艾热提·热合木吐力介绍,在检察机关督促下,水利等部门共同发力,已对11个裸露、坍塌的竖井口重新堆土修复,进行加盖加厚处理。
恰特卡勒乡政府则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清理了约1700米的布特坎儿井周边各类垃圾废弃物等20余吨,并设置垃圾收集点,对随意倾倒、丢弃垃圾行为开展整治。
在多部门协力治理下,坎儿井周边面貌焕然一新。“坎儿井的水更清了,水流量也更大了。”站在茂密的葡萄藤下,买吾兰·买明述说着家门口坎儿井的变化,“我们的葡萄地都是井水灌溉的,保护坎儿井,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
一部条例的修订
布特坎儿井的整治成效和协同保护经验,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吐鲁番市检察院以此案为样本,在全市检察机关部署开展坎儿井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截至目前,市县两级检察院共办理坎儿井保护公益诉讼案件22件,制发检察建议16件。
在办理坎儿井系列案件中,检察机关发现,2006年起施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坎儿井保护条例》(下称《条例》)虽然为坎儿井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暴露出保护范围较窄、保护措施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难以满足当下的坎儿井保护需求。
“个案整改只能解一时之困,要让千年坎儿井永续流淌,必须发挥好法律的刚性作用。”吐鲁番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检察长钟媛媛告诉记者,作为市人大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该院于2024年10月召开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座谈会,邀请该市水利局、文物局、文旅局等相关单位人员参加,征集意见建议。同时结合坎儿井保护中发现的问题,该院积极向市人大建议推动修订《条例》。
2024年12月,吐鲁番市检察院向市人大提交专题报告,系统分析现行《条例》存在的不足,提出三项修订建议:将坎儿井开凿(掏捞)技艺纳入保护范围,拓展坎儿井文化遗产保护覆盖面;加强坎儿井竖井口的封闭管理,对靠近居民区的竖井口设置封闭措施,避免出现坠井等安全事故;每半年检修和加固一次坎儿井,每年至少掏捞一次坎儿井,并将相关费用纳入当地地方财政预算。
今年,《条例》修订被纳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立法计划,目前已进入立法调研阶段。钟媛媛表示,检察机关将持续深化与文物、水利等部门的协作,跟进《条例》修订,以法治之力守护文化遗产,守护千年坎儿井这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璀璨明珠。
“走,咱们一起去个好地方,那儿的葡萄最甜。”买吾兰·买明热情地向记者发出邀请。
去往葡萄园的路上,路旁的商铺里传出歌声。“坎儿井的流水清哎,葡萄园的歌儿多,吐鲁番的天气暖嘞,比不上我心里热……”这悠扬曲调与汩汩流水交织成了“火洲”大地上最动人的欢歌,守护着“火洲”大地的生机与希望奔涌不息。
(本报记者何海燕 单鸽 通讯员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