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居住于大兴安岭的鄂伦春人逐步放下猎枪,走出森林,在接受现代文明洗礼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猎民在生产生活当中还存在着发展方式不科学、不均匀、不稳定的问题,非法占用农用地、非法狩猎、生态环境破坏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居住在偏远地区猎民的法律诉求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为解决上述问题,鄂伦春旗检察院立足猎区实际,提出了建立“猎区检民之家”的工作构想。截止2015年,鄂伦春旗检察院多方筹措资金30余万元,在7个猎民村建设了“猎区检民之家”(下称“检民之家”)。“猎区检民之家”的职能创新及取得的实效:
一、 强化普法宣传,提升维权能力
针对在生产生活中猎民的法律问题逐步增多,面临纠纷时往往束手无策的情况,“检民之家”购置了20余套普法宣传教育系列丛书供猎民借阅,并通过法律大讲堂、专题法律讲座、检察开放日等活动,开展法治宣传37场(次),接受法律咨询70余次,受教育群众达1500余人。
二、 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崇法风尚
经过了60余年的发展,仍有部分猎民沿袭着原始的族长调解制度,使得部分矛盾无法根除甚至随时可能被激化。“检民之家”干警联合派出所调解多起猎民间的纠纷和冲突,化解了猎民间的矛盾。猎民切身感受到检民之家处理纠纷更加平和、公正,遇到相关问题时也更倾向于诉诸法律途径。
三、 畅通诉求渠道,发挥法律监督职能
在各猎民村的“检民之家”设置了远程视频接访系统后,猎民足不出户即可反映问题和咨询法律法规。自系统开通运行来,接受猎民举报14次,开展法律咨询20余次。此外,“检民之家”还为社区矫正的猎民建立了信息档案,每半月进行一次谈心谈话;每季度为猎民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一次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近年来,这7个猎民村未发生过一起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
四、 监督“惠猎”项目,营造清正法治氛围
为确保国家“惠猎”政策落到实处,“检民之家”联合猎民乡镇党委通过调阅账簿凭证、实地查看等形式,对在建的4个项目运行情况进行了监督,并对已完成的2个项目开展“回头看”,杜绝和查处损害猎民利益的不法行为。“十个全覆盖”工程开展以来,“检民之家”干警深入到各猎民村项目施工现场,对资金使用、招投标流程、施工质量进行重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旗院,发出检察建议3条。
五、 建立联动机制,保护猎区生态环境
针对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多发的实际,与驻在林业局、森林公安局等单位建立了联动机制,对26起重大案件提前介入,全程跟踪,防止罚不当罪现象发生。同时,向旗院汇报1起涉嫌渎职犯罪案件线索,并协助对2名涉案人员立案侦查;受理猎民举报非法占用农用地、非法狩猎案件线索30余条,经审查核实,移送公安机关立案15件,其中,犯罪嫌疑人为猎民的3件。
六、 整合优势资源、促进猎民增产增收
为优化猎区产业结构,转变猎民生产方式,“检民之家”发挥自身优势,与驻在的林业局、农垦集团等国有企业联系,为猎民开展农牧业技能培训,并在科学化种田、机械化作业、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打造旅游产业等方面建立了长效联系机制。通过与农垦集团捆绑销售等方式,年均为猎民村增收40万余元。
七、 搭建民俗展示平台,保护弘扬猎区传统文化
为保护好鄂伦春民族独有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检民之家”设置了民俗展厅,用真实图片和文字记录反映狩猎文化,详细记录了鄂伦春族下山定居、建立政权、实施禁猎等发展历程,分批组织猎民参观学习。同时,检民之家积极推进电子靶场建设。目前已设立了5个靶位,竣工后既可供猎民重温狩猎传统,有效减少非法狩猎行为,同时有利于狩猎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八、 主动融入大局,服务猎乡中心工作
“检民之家”干警积极参与到猎民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选举前制作展板开展法制宣传,全程监督换届工作;选举结束后,第一时间组织干警对新任两委班子成员开展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邀请猎民观摩“检民之家”
入户走访化解难题
带领猎民学习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