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呼伦贝尔市检察院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检战略,系统擘画“一张蓝图”,打造“一套体系”,构建“一个机制”,人才培养实现“大引领”、推动“大练兵”、搭建“大舞台”,推动形成“检察培养人才、人才成就检察”的生动景象,以队伍建设现代化为检察工作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围绕“一个核心”
实现人才培养“大引领”
检察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呼伦贝尔市检察院党组高站位统筹谋划,以政治铸魂为核心夯实人才建设根基,加大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力度,构建了党组统一领导、政治部牵头抓总、各条线具体实施的人才建设格局。
发挥“头雁”引领示范作用
努力完善人才培养梯队建设。检察长带头讲党课,领导班子成员上讲台,为检察人才铸魂、强身、引路、正风。
发挥“导师”辐射指导作用
鼓励各部门负责人、办案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过硬的员额检察官为年轻检察人员担任政治、业务“双导师”,通过“师带徒”“传帮带”等多种方式,助力青年检察人才迅速成长。
发挥“先锋”激励带动作用
通过刊发喜报表扬、典型事迹宣传开展榜样激励,并通过竞赛获奖、择优选录等方式分批次建立涵盖各条线的人才库,233名检察人员入选各级人才库。对人才库成员优先安排外出学习进修、抽调参与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推荐参评上级检察机关人才库等多种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励检察队伍比学赶帮争先创优,促进和带动检察队伍整体素能的全面提高。
打造“一套体系”
推动人才培养“大练兵”
坚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理念,将所有检察人员均列入培养目标,按照“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精通、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突出、工作业绩一流”的要求加强人才培养。秉持“人人都是可造之才”理念,推动检察人员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人人成长成才。
以“学”铸魂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加强党性教育、强化政治训练,着力打造“呼检大讲堂”,通过党组“带头学”、支部“跟进学”、小组“研讨学”、检委会“专业学”,2024年开展全年、全员、全科“三全式”培训538场14042人次,助推检察人才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重“练”功夫
在人才培养中,既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又注重综合素质发展。强化常态化岗位练兵,立足法律监督职能,开展真人、真案、真庭“三真式”实训426场11182人次,把日常办案作为主战场,引导检察人员练好办案基本功,不断提升引导侦查、出庭应诉、释法说理等能力。
以“赛”代训
坚持把业务竞赛作为专业化人才培养的抓手,不断锤炼办案技巧,持续打造业务尖兵。2024年,1名检察人员荣获“全国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业务能手”称号;1名检察人员荣获全国检察机关案件流程监控实战演练“标兵型人才”称号;8名检察人员在全区检察各类竞赛中荣获业务能手。
“用”显其才
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标兵能手、业务骨干、普通检察人员上讲台活动,积极为优秀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与本地高校联合开展大思政课,5名检察人员上讲台授课35次,7名检察人员被国家检察官学院内蒙古分院聘为兼职教师,被自治区检察院邀请授课10次。推荐的10个检察微课程和6个“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视频均被中国检察官网络学院学习平台采纳。
构建“一个机制”
搭建人才培养“大舞台”
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不断完善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机制,让人才在检察实践中更好发挥才干、展现作为、实现价值。
坚持精准引才
综合分析全市检察机关干部队伍年龄现状、学历层次、专业结构等情况,统筹用好公务员招录、遴选、竞争性比选、接收军转干部、任职交流等多种方式,“因岗制宜”选拔补充,2023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新进检察人员93人,占现有人员12.9%。
注重系统育才
持续加强年轻干部培养,确定全市检察机关优秀年轻干部“235”培养目标,着力培养20名副处级、30名正科级、50名副科级优秀年轻干部后备人选。探索建立“检察院+法院”“检察院+行政机关”业务骨干互派挂职机制,实现互派挂职24人次。组织开展两级院“双向挂职”21人次,有效激发年轻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热情。
强化科学用才
坚持以用为要,在办案一线、艰苦地区、重要岗位培育检察人员、锤炼队伍。充分发挥协管职能,科学选配基层院领导班子27人。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聘任行政机关特邀检察官助理280余人,助力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