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最北部有一座小城市,位于大兴安岭北段西坡,四面环山,大概位于中国地图鸡冠上。因地势偏僻,一直是养在深山人不识。这些年渐渐闻名于世的原因却很奇特,就是---“冷”。没错,百度百科词条上,明确说明她被称为“中国冷极”,是中国最冷的城市。她就是我曾经生活了三十多年,已离开十年、始终深深牵挂的的家乡----根河市。她美丽、宁静,是个披着面纱的美人,当你跨越千山万水走近她,渐渐看清楚的时候,会突然发觉,你已深深地爱上了她。
根河是蒙古语“葛根高勒”的谐音,意为“清澈透明的河”,因境内根河得名。最早是一片原始森林,清代为索伦部(当时对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的统称)的狩猎地。我小时候,这里还叫额尔古纳左旗根河镇。1994年撤旗设市,她才有了沿用至今的新名字“根河市”。
根河的冷,是真的冷。冬天时,可能连续一两个月都零下三十多度以下,有记载最低温度似乎是零下58摄氏度。根河有多冷?每年取暖期9个月,这是什么概念? 一年只有6、7、8三个月,不需要取暖,也是根河最美的季节。根河迎宾路上的冷极广场竖着一个高高的温度计,上面显示的就是这个温度。让进入根河的人第一眼就看到这里的冷,然后感受根河人的热情、纯朴和好客。这冷热分明的反差,绝对会让你印象深刻。
根河最早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是包括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朝鲜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等多民族聚集的地方。这群人,赋予这个城市坚韧不拔、积极乐观、丰富、包容的内涵。
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住着平房,前后几栋房住的邻居大多是父亲的同事,大人孩子经常串门,相处融洽。隔得远些的几栋房,经常碰面的也混个脸熟,见面都会打招呼。所以那一片谁家有几个孩子,大人在哪上班,差不多都了解。谁家的媳妇勤快,谁家孩子有出息,谁家的淘气这些家长里短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白天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晚饭后正是一天最惬意的时光。孩子们扎堆儿在一起玩,大人也走出门和邻居热络地聊着。我们在月光下奔跑、捉迷藏。某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孩子们便自发地聚拢到房后的木头垛上坐着,听哥哥姐姐们讲故事。讲故事的人仿佛为了迎合这漆黑的氛围,讲的都是恐怖故事。听完故事,大家不说话,似乎仍沉浸在故事中,我也感觉后背凉飕飕的。这时有人小声说,“咱们回家吧”,大家突然反应过来似的站起来就往家跑,唯恐落后,因为每家跑在最后的孩子需要关门。据说这时候不能回头,回头会把可怕的东西带回家。于是头转向里面手忙脚乱地关上大门闩,再快速跑进里屋把门锁上。才敢长出一口气。那种仿佛被后面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追赶的恐惧,真吓人啊!
放寒暑假的时候,沿河大坝那一片年龄相仿的,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孩子一起玩过家家。在一个小伙伴爷爷家的大院里,最有趣的是做饭。找来一堆树皮、树叶做的小碗,或家里的小碗小碟,把花花草草都拿来做菜,摆在那七盘八碟丰盛极了。假装吃过饭,我来给他们分配各种角色,有妈妈爸爸,有孩子,有警察,有医生,有教师。玩警察抓小偷,还要有人扮演小偷。可谁都不爱演小偷,最后只好顺手指着一个小孩确定角色,他无奈只好就范。到医院看病,老师给学生上课,举办婚礼,一路角色扮演下来,一下午的时光悄然而逝。约好下次玩的时间,才恋恋不舍地各回各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现在已经大多想不起他们的名字,但那段美好时光却每每回想,难以忘怀。
从小就喜欢看书,很快把家里不多的书看完后,就开始四处奔走寻找。那时候爱上了串门,发现谁家有书,坐那就看。一直到人家做好饭准备开饭,看着坐那不动声色、沉浸其中的小孩,无奈地说一声,“拿家看去吧!”从此开启了我的借书之旅。回家当天看完,第二天早早又去借了。直到把这家的书借完一轮,又开始寻摸下一户有书人家。所以我小时候爱交的朋友,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家里有书。后来发现了图书馆,可找到了大本营。规定是一次借2本书,但我觉得不够看。便鼓起勇气请求图书馆阿姨一次借我4本,而且承诺第二天一上班就去换书。阿姨竟然同意了!拿到书飞快跑回家去,不眠不休地一天全看完,第二天又早早起来如约去换书。那时的我真像个沉浸书海的小蜜蜂,勤劳不知疲倦地汲取知识。那几位图书馆阿姨是多么淳朴可亲啊,善意地理解一个小女孩的求知若渴,愿意为了成全她而打破规则。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非常感恩。
在我求学的路上,曾有许多可爱可敬的老师,给我爱与勇气,伴我一路前行。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荣老师性格开朗,面对孩子们总是微笑着。她和我一样家住在学校对面,中间隔着一条河。那时候似乎只有两座离得很远的桥。如果走中央桥绕行,需要半个多小时才能到家。于是每当小河水位不高的时候,荣老师会和另一个老师穿着水靴蹚过清浅的小河结伴过河,十多分钟就到家了。每次荣老师都会叫我和她一起走,她背着我,另一位老师背着玲过河。后来,我和玲成了好朋友。那最初和老师亲近的感觉,让之后的我对自己的老师天然带有一种信任,想要依靠和亲近。二年级换了孙老师,她圆圆的脸,个子不高,讲起课来娓娓道来。可能从那时开始,我爱上了文学。周末,她会邀请班级里的同学,到她家做客。她给我们做简单又好吃的饭菜,然后一起聊天,或者到她家菜园子玩耍。一天的时光充实又快乐。初中时,我的音乐老师李老师家离我家不远,很是喜欢我,说要我每天早点到学校她教我弹钢琴,可惜后来我没有坚持,辜负了她的美意。在音乐教室里,她弹琴,我唱歌,那一刻幸福极了。小时候我学歌特别快,听两遍就会了。手抄了好几本歌词。后来我一直喜欢音乐喜欢唱歌。高中时,我是班长,我们班主任是一位二十多岁大学毕业不久的化学老师。马老师非常信任我,好多班级工作都放心地交给我去做,我也因此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认可。我喜欢独立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就来自这位可爱的老师。她的课讲的深入浅出,之后我的化学一直学的很好。这些都是我成长历程中,遇到的普普通通的根河人,她们热情、真诚、善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吝给周围的人带来光和热,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光亮像火种,藏在心里,直到今天,依然暖人心脾。
1977年5月11日中午,根河发生了特大火灾。因两名儿童抽烟引起自家仓房着火引发了火灾,当时天气闷热,刮着大风。家家柴火垛都堆得老高,房子几乎都是木刻楞的,仓房也都是木板搭建的。一着起火来,就仿佛一个大火炉里面填装了燃料,瞬间浓烟四起,火势快速蔓延。一开始大家还都站在门外看热闹,后来发现火势这么大,想回家搬东西时已经来不及了。妈妈找齐五个孩子,爸爸把被褥和罐头什么的扔进地窖。把新买的两只小猪装进麻袋里背在背上,就拉着孩子们和慌乱四窜的人们一起往南河方向跑去。后来慌乱中,小猪也丢了。那一晚一家人挤在一起不敢睡觉,看着漫天大火为自己的家忧心忡忡。火烧了一天一夜,近三十多个小时。第三天回到家时,已经是一片废墟。到处都是那烟熏火燎的味道,地窖里的被褥没有烧着,但被熏得乌黑,都是难闻的烟味,罐头都烤裂了。后来政府安排我们一家和另外两家人去工会大厅住,里面有好多凳子搭在一起,全家人挤在上面住。后来国家救灾物资到了,才算有了足够的被褥,每天好像一家发半脸盆那种没有什么油的饼干,我记忆中还蛮好吃的。在工会住了几天,又搬到爸爸单位镇医院的一栋平房里住了几个月。那年冬天到来之前,国家援建的砖房盖好了。我们一家人终于又有了自己的家。经历这场劫难,许许多多人家曾经辛苦建设的家被大火燃烧殆尽,又变成了彻底的无产者。但爸爸妈妈和周围家里房子被烧损失惨重的大人们没有表现出多么绝望和悲伤,灾难没有打倒我们。孩子们也是该玩玩,该上学上学。生活依然充满希望地继续着。
那些年,望着四周连绵起伏的山脉,总会好奇山的那边有什么好玩的、有趣的、神奇的事物。想要快点长大,走出根河。出去上了大学,又回到根河工作。每次出去旅游或出差,别人问起来自何方,不免为自己那籍籍无名的小城市而羞于启齿。后来通过遴选考试调转工作走出了根河。搬走的时候真的很开心,我终于可以离开根河了!可到了新的城市,夜深人静时,孤独袭来。便会回忆起家乡的亲人朋友同事同学,想的都是从前的点点滴滴。才发现人生中最美的珍藏,依旧是那些往日时光。就总期盼着回去看看,可因为工作忙碌,后来又生了二宝,老妈也来了我家,便很少回去了。当和别人谈起来哪里的风景最美,我会津津乐道根河冬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我会想起春季漫山遍野的野花芳香迷人,我会看到秋季的根河五彩斑斓层林尽染,每一帧画面都是最美的风景……我会满是自豪地聊起根河人的热情、真诚,勤劳勇敢,才恍然发觉一直想要逃离根河的我,原来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热爱着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和那里的人们。
十一长假即将来临,在祖国生日的那一天,我期待着踏上回家的路,走过那片白桦林,走近敖鲁古雅乡,沿着迎宾路,穿过冷极广场,回到我的家乡根河。去感受天高云淡,去欣赏层林尽染,置身于油画般的秋色,和我记忆中的家乡渐渐重合,十年一瞬,仿佛我从未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