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左旗距旗政府所在地阿木古郎镇百里外有一个纯牧业嘎查,它就是乌尔逊嘎查,这里面积90万亩,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生活着159户479名牧民群众,其中7个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达不到2950元,是旗级贫困嘎查,帮助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就成为了各级组织的心头大事。2015年秋天,组织上选派新巴尔虎左旗检察院技术科科长白文生担任乌尔逊嘎查第一书记,“搞团结、抓民生、促脱贫”是他来这儿的使命。
一、勤走访、深调研,为群众脱贫把脉
他每月工作20天以上,走访入户率达100%,努力做好政策的“宣讲员”,同时发挥“领路人”的作用,制定并落实精准脱贫工作方案,高效落实旗委的脱贫攻坚责任制。通过走访调查、驻地引领和参与实践,详细了解了乌尔逊嘎查的自然环境、组织建设、经济发展、医疗卫生等情况。嘎查两委班子充分发挥“主心骨”作用。为了尽快取得党员群众信任、理解和支持,他和嘎查两委班子一起为牧民发放“便民服务联系卡”100余张,并为全嘎查7户贫困户建档立卡,有效实施结对帮扶计划,帮助贫困户脱贫。
二、强组织、抓落实,打开脱贫致富新路子
担任乌尔逊嘎查第一书记后,白文生发现嘎查“两委”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弱,发展集体经济和脱贫致富思路狭窄等问题突出。他给“两委”班子讲思路,教方法,提建议,完善嘎查各项规章制度,提升嘎查干部的工作能力。他先后两次组织嘎查骨干前往多地的先进旗县考察学习,开阔了嘎查干部的管理思路和发展理念,鼓舞了嘎查骨干参与嘎查工作的信心。如今,嘎查“两委”班子整体政治素养和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为民服务的意识逐渐增强。
三、惠民生、办实事,精准扶贫有成效
在这里,他来到田间地头,融入老乡中间,他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共带领牧民群众清理街道50余次,清除垃圾20余车,为牧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他组织开展“送法下乡”活动12次,向贫困牧户发放法律知识宣传单800余份,教他们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他与旗水务局努力协调,为嘎查争取到5吨牵引式水罐车10辆,有效解决了牧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他与“两委”多次商议,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地确定了异地搬迁、技能培训、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等多种方式的脱贫方案。2015年以前,7户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达不到2950元,白文生同志经过两年努力帮扶,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已达到7000—8000元,现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24人已全部脱贫。
四、授予鱼、授予渔,“内部造血”开创致富新思路
白文生同志始终把嘎查牧民的需要当作工作的方向,不断强化嘎查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白文生同志在该嘎查扎实开展家庭农牧场扩建工作,争取到农牧业局项目资金30万元,扩建新建棚圈2处380平方米,新建饲草储备库各1座500平方米,作为嘎查集体牲畜饲养场所。同时积极开展抗灾减灾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牧民损失。2018年他又申请了100万的项目资金购买77头牛用于精准扶贫,由嘎查统一管理,实现利润分配,将利润按比例分配,30%用在贫困户,40%用于养牛的管理费用,30%用于嘎查集体经济,增加集体利益,让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力争使新增的3个贫困户2018年实现脱贫。
五、富经济、强文化,为嘎查注入精神文化动力
在白文生积极争取和不懈努力下从派出单位争取到24万元资金,为嘎查新建了230㎡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活动室,作为发展集体经济办公场所。并捐赠会议室桌椅板凳50套、“党员之家”会议室会议桌椅一套、电脑2台、打印机1台等设施设备,嘎查修订完善的各项制度已经上墙,使嘎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他还不断丰富嘎查文化活动,在“5·4”青年节举办了苏木4个牧业嘎查参加的青年那达慕,同时开展畜牧业转型升级宣传教育和医疗宣传活动。2018年初,他向新左旗检察院争取到了邀请呼伦贝尔市检察院检察官乌兰牧骑、呼伦贝尔市民族歌舞剧院到乌尔逊嘎查大庆油田驻地慰问石油工人的机会。他还鼓励当地嘎查和相邻嘎查牧民积极参与,组织编排了能够展现蒙古族文化的文艺节目,与慰问团一同演出,参与演出和观看的牧民及石油工人达到300余人,描绘出一幅民族团结,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和谐画卷。
作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在脱贫攻坚的战斗中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要付出全部的心血,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赢得牧民的拥护和爱戴。白文生是我们身边的一位普通党员,但普通却不平凡,他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激情抒写着自己作为一个驻村书记的人生诗篇 。